普通生态学cfy.docx

绪论

填空选择判断(碎片知识点)

  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定义)

  2. 经典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 生态学发展简史

    16世纪以前 生态学萌发阶段

    17-20世纪50年代 近代生态学建立时期(低气压对动物效应实验 标志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始)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巩固时期

    1. 北欧学派 群落结构
    2. 法瑞学派 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 植被等级分类(世界层面影响最大)
    3. 英美学派 动态和数量生态 植物群落演替 顶级学说
    4. 俄国学派(前苏联) 植物群落和地学结合(对我国影响大)

    20世纪60年代-现在 现代生态学阶段(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4. 研究方法:

    1. 野外与现场调查(优: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资料;劣:不易重复)
    2. 实验室分析和模拟控制实验(优: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劣: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有区别)
    3. 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优: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可解决的问题;劣:与客观实际相距甚远。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4. 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填空选择判断(碎片)

  1. 生态因子类型示例

    1.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2. 密度制约因子(天敌随害虫种群的发生此消彼长;种群相互关系);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等)
    3. 周期性变动因子/变动因子(潮汐、四季);非周期变动因子(刮风、降水、捕食寄生)
  2.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

    1. 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互相协调、相互制约)
    2.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变化起主导作用,称主导因子
    3. 阶段性作用: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
    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同,可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则为可补偿性,是局部补偿。
    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参与生物生理过程或参与新陈代谢的因子(光、温、水、土壤养分等)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起伏程度、坡度、坡向、海拔、经纬度等)

  3.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4.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5.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6. 光:

    1. 光强

      1. 植物黄化现象:弱光/黑暗影响植物生长及状态
      2. 光饱和点(SP):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该处光强即为光饱和点。
      3. 光补偿点(C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4. 阳生植物:适应于强光地区生活的植物,光补偿点高,光合和代谢速率高(高山植物及多数大田作物)
      5. 阴生植物: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光补偿点低,光合和代谢速率低(苔藓,多数药用植物等潮湿背阴或密林下部的植物)
    2. 光质

      1. 空间尺度:短波光随纬度增加、海拔降低而减少;长波光反之
      2. 时间尺度:夏季、中午短波光多,冬季、早晚长波光多
      3. 不同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及形态建成
    3. 光周期

      1. 长日照植物(>14-17h)小麦、甜菜、蚕豆等 分布于温带、寒温带
      2. 短日照植物(黑暗>14h) 玉米、大豆、牵牛花等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应用:①使花期不同的植物同时开花以杂交育种②采用短日照处理使树木提早休眠,增强越冬能力③使植物延迟开花,促进营养生长④园艺上控制开花时间,便于观赏……

  7. 温度

    1.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2.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预测生物发生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期、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预报农时
  8.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1.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合欢叶子昼停夜开、哺乳纲鸟纲自控制体内产热过程调节体温等)
    2.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人为锻炼,通过酶系统的调整实现。(南方果树北移、北方作物南移、野生植物栽培化)
    3.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相似特征的现象。这些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由不同种生物构成的类群称为生活型
    4. 趋异适应与生态型: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在个体群之间会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和分化。这种适应会导致生态型的形成,生态型即一个物种对于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名词解释

  1.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2.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物的生理现象就停止;最适状态下显示为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高状态时生理现象又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