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主要有**竞争(competition)、自相残杀(cannibalism)、利他(altruism)和性别关系(sexual relations)**等;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更为复杂,主要有竞争、捕食(predation)、草食(herbivory)、寄生(parasitism)、偏害(amensalism)、 互利(mutualism)、中性(neutralism)等。

种内和种间关系主要产生以下三类结果:

1)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2)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3)中性作用:彼此没有影响

种群种内关系

  1. 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密度效应主要是因为有限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在高密度时竞争加剧,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植物和动物的种内关系都体现出密度效应,但前者更明显。

    案例: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 - 养分资源的影响

  2. 群聚

    种群的产生是个体群聚的结果,群聚能使种群的存活力提高。

  3. 领域性:

    领域即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领域性(territoriality):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如展开羽毛或翅膀,露出牙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方式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领域性直接与食物资源获取、栖息营巢、获得配偶和繁殖后代有关,保护领域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动物食性、动物大小、环境质量、动物密度、时间等。行为表现为声音、气味、形象等。

种间关系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7c89d134-3a04-447e-8e93-580685830af6/Untitled.png

从理论上讲,任何物种对其它物种的影响只可能有三种形式,即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的中间态,可用**+、-、○**表示。

  1. 原始合作: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例:农业生产间作和套作;蚂蚁吃蚜虫的分泌物(有糖分),同时又保护蚜虫不受天敌侵害

  2. 偏利共生:

    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偏利共生可以分长期性和暂时性。

  3. 互利共生:

    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受益。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

    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昆虫与植物,在行为上的互利共生,包括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有花植物和传粉动物的互利共生,动物消化道中的互利共生,高等植物与真菌的互利共生——菌根,生活在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体

  4. 竞争:

    两种或多种生物因利用共同资源而产生的使其受到不良影响的相互关系称为种间竞争。

  5. 捕食 :

    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

  6. 寄生:

    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专一性:协同进化

    半寄生植物:桑寄生科

    全寄生植物:菟丝子科,列当科

    巢寄生:某些鸟类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

  7. 偏害